2007年2月7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六版:调查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青山有幸埋青瓷
本报记者现场踏访大窑龙泉窑遗迹
见习记者 陈岚 文/摄

  这是一个落后的小山村,地处偏远,交通闭塞。转换多种交通工具,经过数小时沙石路的颠簸“洗礼”后,记者才到了这里。
  村民们说,别小看这山坳坳里的几片田地,“一锄头下去,就能挖出件价值连城的文物”。
  这是位于浙南地区的龙泉县大窑村,200多户人家,守着满山满地的宝贝疙瘩,过着数十年几乎一成不变的生活。
  2006年末,一次考古发现,让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连同它承载着的千年青瓷文化一起,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

  1发现——小山村的考古发现颠覆传统结论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6年9月至今年1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等单位,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窑龙泉窑遗址的枫洞岩遗址进行了主动性的考古发掘,发掘出土了一批元明时期的青瓷精品。经过数十位国家顶尖瓷器研究专家、考古学家交流论证,认为其中出土的大量明代(洪武到宣德年间)青瓷瓷片,器形丰富、质量上乘,这些瓷器证明了明代的龙泉窑依然非常兴盛,是我国青瓷发展历史中的最后亮点。就此,此前“龙泉窑至明代已衰落”的说法被颠覆。
  “青瓷在中国瓷器历史上占有半壁江山,它的发源和发祥地都在浙江,而浙江的青瓷史,有半部在我们龙泉。”龙泉市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副研究员钟琦不无自豪地向记者阐述龙泉青瓷的地位。
  “龙泉青瓷集官民两大窑业技术于一体,是中国瓷器艺术的集大成者。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博物馆里,都收藏着龙泉青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此次考古队队长沈岳明向记者介绍,在国际艺术品拍卖会上,龙泉青瓷也屡屡拍出高价。而这次的考古新发现,对龙泉窑的分期研究,更是具有重大的意义。

  2   争论——“官窑”“民窑”之争 依然悬而未决

  新宝贝:“官”字碎片和“五爪”龙图案
  考古发掘的大量瓷片标本中,有两块盘底碎瓷,给考古队带来了最大的惊喜:一块不起眼的“双鱼图案”的碎片,因为刻有一个修长的“官”字,而成为了第一个能证明明代宫廷的确在龙泉烧造过瓷器的实物证据,这块瓷片也由此成了真正的国宝;还有另外一块龙形图案的碎瓷,虽然龙身已经残缺不全,但因为龙爪上清晰的“五爪”图案,而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官家器物(民间只允许使用“四爪龙”的图案)。
  这两个瓷片的发现,让考古队振奋不已。龙泉窑一直被认为属于民窑系,但关于它和宫廷关系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多少年来,学者们一直执著寻找龙泉窑曾经“进宫”的实物证据,而现在终于出现了。
新争论:民间的“窑”接了官方的订单
  官窑与民窑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所谓的民窑主要以普通百姓为服务对象,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当的地方进行自行生产与销售各种瓷器。目前在龙泉已发现的窑系里多以民窑为主。而官窑则是由官方营造并主持烧造的,一切行为都以服务于皇宫为基础,官窑不计生产成本,制作技术精湛,代表了当时全国的最高制瓷工艺水平。因能在民间流传下来的官窑瓷器极少,所以目前官窑与民窑的收藏品市场价格差距也非常大。
  发现了“官器”以后,关于龙泉发现官窑的说法,不绝于耳。大窑龙泉窑是不是真的就从此摇身一变,跻身官窑的行列了呢?
  “虽然在大窑发现了官器,但目前依然不能对其性质作出明确的界定。”考古队队长沈岳明表示,官窑的界定非常严格,这次考古发现了“官器”,能说明当时龙泉窑的烧制技艺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但并不表示它已经是严格意义上的官窑。“虽然目前各界有不少‘在龙泉发现官窑’的说法,但我只能客观地说,这次发现的窑址,在当时承接了官方的订货,为明代中央政府生产官方用瓷,仅此而已。”
  钟琦则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就像浙江的很多民营企业,它因为产品质量过硬,承接了生产奥运会指定产品的业务。但它依然是民营企业,你不能说它就由此变成国有企业了。”

  3保护——
  有人盗挖  雨水侵蚀  参观者众 遗址安全面临三重考验

  300麻袋碎片用上红外线报警器
  2006年岁末的这个考古重大发现,让大窑村这个山区偏远村落,顿时热闹起来。当地的村民说,以前偶尔也有人来探访古遗址的踪迹。但近来,村子里的陌生面孔比平时多了至少一倍。
  这个现象,考古队员们也看在眼里。来自北师大考古系的研究生小张是考古队里最年轻的一员,在和记者的闲聊中,她流露出了一丝担心。小张说,考古工作应该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进行的,但在这几个月里,老是有一批一批的人来到考古现场。来的人如果不是专业人员,在现场一些很小的举动,都可能使土层松软塌陷,对遗址造成破坏。
  除了遗址现场的保护,挖掘出来的大量青瓷碎片,也是考古队重点关注的对象。队长沈岳明说,目前出土的青瓷碎片已经装了满满的300个编织袋,把临时租来的库房堆得满满当当。库房由考古队派专人看管,并且已经安装了数个红外线报警器,一旦出现任何异常状况,隔壁文保所的警铃会立刻响起。而所有这些青瓷碎片,他们也会在最短的时间里,运到杭州妥善保管。

  文保队员从早到晚巡逻
  这次考古还未深入的部分,仍然埋藏着大量的青瓷碎片,有的碎片就直接裸露在土层的表面。因此,遗址一旦遭到盗挖,其地层将遭到严重破坏,对日后的研究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34岁的周光贵,是龙泉博物馆常驻大窑村文物保护管理所的文保队员。由于专职的文保队员只有两名,周师傅又是唯一的男性,因此压在他身上的保护任务相当艰巨。这些日子以来,周师傅更是每天从早到晚都在遗址现场巡逻,丝毫不敢怠慢。
  2005年11月16日,就在这次发现的明初窑址附近,周师傅曾发现过4个来盗挖的人。周师傅因故没能逮住这4个人,但记下了他们的摩托车号码,并报了警。后来,这4个人向警方自首,被判处6至7年不等有期徒刑。
  说起当年的这个偷盗案件,村里无人不知,对于偷盗文物的相关处罚,村民们也是个个心知肚明。但他们也坦言,诱人的经济利益,还是能让不少人铤而走险。
  大窑村地处偏远,村民靠种植香菇为生,全家一年的收入一般也就在2万元左右。但在文物贩子手中,一个瓷片就是一两百元,上等的瓷片甚至能卖到上千元,因此几十年来,龙泉当地就盗挖成风。
  近年来,政府已经采取措施严厉打击,加大宣传和举报奖励,盗挖现象大为改观。但由于偷盗来的青瓷还是拥有很大的市场,因此,尽管处罚严厉,偷盗倒卖的情况还是偶有发生。

  “物防”“人防”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龙泉古窑址的保护工作难度非常大。”龙泉市博物馆馆长吴秋华说,其在龙泉境内分布范围非常广,遍布2个乡镇、6个行政村,其中仅大窑龙泉窑遗址的保护范围就达10多平方公里。尽管已在大窑村成立文保所,但由于受经费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还只有两名专职人员,保护大面积的古窑址难度非常大。尽管如此,目前的各项保护工作,还是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当中。
  “通常,文物保护有‘三防’,‘技防’、‘物防’和‘人防’。”钟琦表示,筑起围墙,架设铁丝网等“物防”工作,已经在进行当中。
  因为春季雨季就要到来,为了防止山上的雨水对遗址内部造成侵蚀,文保队在遗址周围挖了几道排水沟,并表示,马上要在窑址上加盖薄膜,防止内部积水。
  最为关键的“人防”工作,目前也已经进入实质性进展。2月2日,10名经过层层挑选的当地村民,被聘为大窑遗址的首批业余文物保护管理员。

  遗址保护规划紧锣密鼓进行中
  目前,由东南大学设计的《大窑龙泉窑遗址保护规划》,经过多次修改和专家论证以后,已经由省文物局上报国家文物局。该方案将整个保护区划分为展示区、接待区、核心保护区等多个区域,游人将在架空于地面的木栈道上,沿着专门的路线进行参观,从而使整个遗址保护区,得到统一保护管理。
  沈岳明表示,对遗址进行合理的综合保护利用,是一个可取的方式,但是万一规划方案不能及时跟上,遗址长期暴露,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所以他表示,目前最大的希望,就是保护措施能及时跟上。
  据了解,目前龙泉窑、越窑和南宋官窑,作为“浙江青瓷”联合“申遗”的工作正在进行当中。“现在全国已经有上千个项目都在‘排队’申遗,可是中国每三年才能向联合国申报一次。”钟琦也表示,这会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